儋州市

首页 » 常识 » 问答 » 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再贬惠州,
TUhjnbcbe - 2025/3/29 21:00:00

苏东坡,一个中国文化中绕不开的名字。

林语堂对他的评价是:“秉性难改的乐天派,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,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……

从孩童到老翁,没有人不喜欢他。喜欢他的飘逸潇洒,喜欢他的赤胆忠心;喜欢他的诗词歌赋,喜欢他坎坎坷坷、丰富多采的一生。

于是,我与孩子一起,开始读林语堂这本《苏东坡传》。

讲到,苏东坡在惠州适应了下来,他交到了朋友,生活也有了着落,还有人帮他与内地的亲朋好友之间往来信息,传递着彼此的牵挂之情。

他还帮着官方在惠州作出了很多改善民生的功绩。即使在人生的谷底,他也过得坦荡、怡然。

他以为这样的日子将会持续到老,没想到,人生如逆旅,他亦是行人。行人,就无法停止折腾。

他还不知道,更大的人生考验早已等待着他了。

01

东坡的女人们

苏东坡成年后的三段人生,各由一位妻子陪伴。妻子王弗陪着他从四川走向京城,开启了他的仕途。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陪着他经历了“乌台诗案”的低谷,跟随丈夫得到了最高的荣誉;享受了天伦之乐,并躲过了苏东坡最残酷的贬谪。现在,朝云这位在杭州认识的小妾,在王闰之去世后成了陪伴苏东坡的人。她陪着老年的东坡来到了岭南,追随着他、照顾着他。他们是相依为命的亲人,是志同道合的伴侣,是彼此远在天涯的依靠与温暖。东坡也对这位妻子感激不已,给了她极高的评价。“白发苍颜,正是维摩境界。空方丈、散花何碍?朱唇箸点,更髻鬟生采。这些个,千生万生只在。好事心肠,著人情态。闲窗下、敛云凝黛。明朝端午,待学纫兰为佩。寻一首好诗,要书裙带。”他们一起修道,一起做慈善,一起追求长生不老。真真是神仙眷侣。希望他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幸福下去。

02

梦断惠州

在这里,苏东坡研究医书,学会了自己治病。他追求炼丹,却并不迷信。他在评论《山海经》时,说:“金丹不可成,安期邈云汉。”他知道,追求长生之死,不如练习呼吸之法。这样的日子过了近一年后,遇到朝廷大赦,苏东坡听闻他们这些臣子并不在大赦之列时,内心反而安定了下来。他实在是折腾怕了,他已经说服了自己,在惠州也是可以安顿下来的。他向程之才表示:看事态发展,已经不再想回归北方了。心里反而非常安定。惠州的秀才如果一直考不上的话,不就是一直留在本地吗?我有什么不可以呢?他跟好友王巩说:这里也没那么糟糕,在这里能做到放下一切,身心安顿。小儿子跟老子我一样,超然物外。弟弟也经常来信,悟道也有所成。人呀,在哪里都是天命,我也不想回去了。明年就买地盖房,当惠州人!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,他又把当成一个岭南人了。这就是他安顿身心的秘诀,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快乐的理由。于是,第二年三月,他真的买了地,开始建房子,作为他与妻子朝云最后的归宿。只可惜,只可惜,房子还未盖好,在七月五日,朝云病逝。苏东坡总是称朝云为“天女维摩”,这是他心中圣洁的女子。在朝云去世后,东坡写过一首词,寄情于爱妻。“玉骨哪愁瘴雾?冰肌自有仙风。海仙时遣探芳丛,倒挂绿毛幺凤。素面常嫌粉涴,洗妆不褪唇红。高情已逐晓云空,不与梨花同梦。”她走了,她不能再陪东坡游历天涯了。东坡的人生仍在继续,他继续把他们的房子盖好,打了水井,种好果园。儿子苏迈也已经把家眷与弟弟苏过迁来同住,其它人留在宜兴。家人团聚,东坡的心总算不用四分五裂地牵挂着亲人们,算是安稳下来了。苏迈也在附近做了县令,用微薄的工资养着一大家人。这算是苏东坡内心的欣慰。然而,福无双至、祸不单行。苏东坡低估了人性。他万万没想到,他的快乐就是敌人的失败。更何况他又那么不懂掩饰快乐的人呢。他写的诗里表现了太多快乐,这就刺痛了章惇的心。于是新房刚刚盖好两个月,便又接到贬谪通知——去海南!苏东坡梦断惠州。

03

最远的流放

那时的海南,还处于中国文化的藩篱之外,而苏东坡,是名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谪的大臣中,唯一一位被贬至此的“罪臣”。此时的东坡,去哪里已经不重要了,对他打击最大的,是其亲戚家族不得在其附近地方任职。真真是要把这位老人孤绝于人际关系的荒岛之上啊。否则,便已经没有什么能够折磨这位内心强大、身无分文、精神高贵的东坡先生了。60岁的苏东坡,要再次跨越里路,从惠州赶往海南。两个孝顺的儿子再次陪他前往,先到达广州,再由苏过一人陪老父亲到海南生活。他们坐船到达广西,从雷州渡海。一到雷州,就听说弟弟子由也由高安被贬至雷州,在滕州这老哥俩相遇了。在那个信息传递那么慢的时代,在那么大的中国版图上,两人能有如此机缘在此相遇,也算是老天对这一对兄弟格外的眷顾了。雷州太守仰慕苏氏兄弟,给予盛大的接待与尽力的照顾。结果第二年因此遭到弹劾。短暂的相聚,分别之前他们在船上相聚一夜。如同小时候他们在赶考路上,互相陪伴,吟诗作赋。不同的是,上一次是奔着广阔的前途,这一次,却将是生离死别。他在给王古的信中说“某垂老投荒,无复生还之望。春与长子迈诀,已处置后事矣。今到海南,首当做棺,次便做墓。仍留手疏与诸子,死即葬于海外,生不契棺,死不扶柩,此亦东坡之家风也。”让人潸然泪下。他知道,自己回不了中原了,这里将是他生命的尽头。老哥俩分别后,东坡父子在雷州太守派的几个兵的护送下,上了船,20天后,到达儋州。

04

东坡另眼看世界

儋州,潮热的天气不宜居住,而苏东坡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总能绝处逢生。他处处有人帮,处处能看到希望。一位县官对东坡照顾有加,让他们住在一所官舍里。屋子太破,他用公款维修了一下,后来也为他惹了麻烦。这里像蒸笼一样,尤其是在夏秋之交,除了金石就没什么能长久保存的,更何况人呢。但是,但是。东坡总是如此清醒地分析问题。他看到,在这样恶劣的气候下,百岁老从也多得是啊,更何况八九十岁的呢,习惯了就好了。自己也可以。这就是苏东坡最让敌人沮丧的地方,他就像打不死的小强,总能看到生的希望。“此间食无肉,病无药,居无室,出无友,冬无炭,夏无寒泉,然亦未易悉数,大率皆无尔。惟有一幸,无甚瘴也。”他知道,事物总有两面性,有不好的也就会有好的。而苏东坡,总是会看到积极的一面。虽然几乎所有的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内地运来,没有药,没有肉,经常没有米,这没有,那也没有。可是,也没有要人命的瘴气,不是吗!他有极强的哲思。他认为,整个中国都是在海上,谁又不是生活在岛上呢。只不过岛有大小而已。一盆水倒在地上,蚂蚁趴在一根草上,看似茫然无边,水干了,蚂蚁又可以走了。自己也只是在一个岛上,还不是一样嘛。朋友担心他会死。可是在哪里都有人死,在哪里也有人病,京城名医手里不是也经常死人嘛。所以呀,大家都别担心了。我终于明白了,他的一生如此颠沛流离,如此令人唏嘘,他却能够如此洒脱的原因了。他很快便找到了自己的快乐,每一天,都有人来陪他聊天,带着一条大狗到处游逛,听当地老百姓讲那么荒诞不经的故事,他都觉得有趣。他跟弟弟写信说:“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。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。”现在,他就是一介布衣,自由自在。

05

东坡的“病”与“药”

他在这里与人唠嗑,外面却是风云四起。除夕之前,两名无祐高官一周内死亡,所有遭贬谪的官员,又重新变换地方,也包括子由。在这清静之处的苏东坡也难逃厄运,朝廷要派董必来视察贬谪大臣的情况,有必要的话,继续弹劾。本来要派克星吕惠聊的弟弟来的,在别人的阻之下,改成了董必。要不然,苏东坡会更惨。这位董必先到了广西,说子由强占民房,太守照顾罪臣也被撤职。子由改调惠州以东,住到了哥哥原来盖的房子里。他本来要亲自去整苏东坡的,副手提醒他想想自己的子孙后代,这才收手,改让别人去查看苏东坡的情况。当然,县官张中因为对苏东坡父子太好,也被革职。苏东坡住的房子也被收回,这时候,没钱、没房的爷儿俩真是一贫如洗了。朋友们帮助了他,提供了必要的帮助,食物、药物、米、咸菜等等。后来因为风雨太多,运输中断,米都没有了。他给朋友写信说,爷俩“相对如两苦行僧尔。”没的吃,都煮苍耳为食了。他可是曾经堂堂的与皇帝、太后共处一室高谈阔论的苏东坡啊,现在却写《辟谷书》传授怎么止饿:黎明时分,对着太阳,张着嘴做吞咽动作,就好像吃下了阳光一样。如果断粮了,他要跟儿子共行此法了。当然,他并没有靠吃阳光填饱肚子,周围的邻居、好友一直在帮助着他们。在这段时间里,儿子苏过一直陪着父亲,他们是父子更像是朋友。他的行为让父亲感动至极,不仅是他生活上的帮后,打理一切日常,还是父亲的秘书。苏过在父亲的指导之下,也成了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。而苏东坡,也由儿子帮忙,整理杂记文稿,成了《东坡志林》,注完了《尚书》。有人说陶渊明是苏东坡的药,更是他的精神导师。为此,苏东坡还写写了一百二十四首“和陶诗”。最后十五首便是在儋州完成。

06

留给我们的精神宝藏

细看这一路波折我发现,让苏东坡活下来的,除了陶渊明之外,更是他积极、乐观的态度,哲学与思辨的头脑,还有他的人品所带来的一个又一个帮助他的贵人们。那些各个地方的官员,真挚的朋友,都被其人格所折服,愿意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这不是权利给他的,而是他身上达观的生活态度,永不放弃的精神,以高贵的人格魅力带来的。只有当一个人自己想好好地活下去时,别人才会帮助他好好地活下去。这就是苏东坡千年以来被人喜爱的原因。他不仅打动了我们,更打动了当时他身边的那些人。经过这一波三折,他说“心似已灰之木,身如不系之舟。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”现在我理解了他所说的功业,并不是留下的功绩、书法与诗词、医院,而是修心所得的功业。

???END???

1
查看完整版本: 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再贬惠州,